传统春节,重中之重的是大年三十,当天是人们常说的"除夕",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,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日子。“除夕”中的“除”字是“去;易;交替”的意思,除夕的意思是“月穷岁尽”,人们都要除旧部新,有旧岁至此而除,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,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。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,消灾祈福为中心。
除夕除了吃年夜饭和守岁外,还有很多的习俗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一定能一一道出。今天是除夕,笔者今天就盘点这些习俗和大家共同分享。
按照老礼,除夕夜传统席位的座次是“尚左尊东”、“面朝大门为尊”。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,末席为最低者。如果是请客,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,主人则居末席。首席未落座,其余都不能落座,首席未动手,大家都不能动手。
祭祖: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。在我国很多地方,这一天,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,点燃香烛,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。北方、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。大年三十傍晚时分,在祖宗牌位前点上香烛,倒上美酒,摆上菜肴,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,表达“慎终追远”的感情。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,人们才开始享用。
年夜饭: 除夕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,吃年夜饭,是年末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。除夕这一天对极为重要的。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,吃团圆饭,丰盛的佳肴摆满一桌,阖家团聚,围坐桌旁,共吃团圆饭,心头的幸福真是难以言喻。
年夜饭“鱼”是不能少的一道菜,吃的时候又不能完全吃光,因为在汉语中“鱼”和“余”谐音,有“年年有余”吉祥的意思。而吃年糕则有“年年高升”之意。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。
不汲水:过年有“不汲水”的禁忌,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“封井”,给水井加上木盖,供奉糕点焚香拜祭,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。
压岁钱: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。所用铜钱要大钱、新钱,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。有的穿上百枚铜钱,取其“长命百岁”之意;有的则穿成鲤鱼、如意、龙形等吉祥形状,取“钱龙”、“钱余”之意,以期带来吉祥如意。除了长辈送小儿“压岁钱”之外,有的地区还有送“压岁果”的习俗。除夕夜,长辈会把橘子、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,取“吉利”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现在的“压岁钱”更为直接纯粹,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,然后分给孩子,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。
踩岁活动:除夕夜,我国部分地区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,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,攒成一捆,谓之“聚宝盆”。然后,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,以“碎”谐“岁”,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,祝愿家道兴旺,表达对新一年祝福和祈盼。
守岁: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,则是在除夕夜与正月初一之交这一辞旧迎新时刻进行的祈福活动,通常以压岁钱的形式体现。
早在西晋《风土记》中就有明确记载:“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日出守岁。”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,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、红色和声响,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、点红灯、贴红纸、放烟花炮竹,焚香祈祷,彻夜不眠,也就有了“守岁”习俗。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:“高烧银烛,畅饮松醪,坐以达旦,名曰守岁,以兆延年。”
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“吉祥夜”。在这个晚上,无论大人或是小孩,都要说吉祥话,不可说晦气话、脏话和不敬之语,否则一年都要倒霉。因此,欢欢喜喜、和和气气、团团圆圆,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。